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后周征南唐始末(二)|历史杂谈

赵匡胤攻下滁州城,形势已经危如累卵。后周方面已拿下了滁州,兵锋距离南唐都城金陵仅有长江一江之遥。面对如此危急的形势,李璟终于低下了他那未曾屈服的头颅,派泗州牙将王知朗前往滁州递交国书求和。 该国书随即送往柴荣行在下蔡,国书中提出以唐周结为兄弟之国、每年向后周奉岁币的条件换取后周的退兵。

李璟明显没有认清当时的形势。首先一句“唐皇帝奉书于大周皇帝”,就没有摆出求和应该有的低下态度。柴荣在讨伐檄文中明确宣告这次征伐南唐的目的就是为了讨伐不臣,以正中原正朔。而这中原正朔,当然应当是后周,你南唐有什么资格称帝?再其次,此时淮南富庶之地大多落入周军之手,没有被周军占领的州郡也大多向周军投降,周军的战略目标即将达成,南唐不割地,只提出岁供军费的条件,这种打发叫花子的条件,后周怎么可能接受?

柴荣大怒,没有回复李璟的国书,随即下令继续进攻。

甲戌,江南国主李景遣泗州牙将王知朗赍书一函至滁州,本州以闻,书称唐皇帝奉书于大周皇帝,其略云:“愿陈兄事,永奉邻欢,设或俯鉴远图,下交小国,悉班卒乘,俾乂苍黔,庆鸡犬之相闻,奉琼瑶以为好,必当岁陈山泽之利,少助军旅之须。虔俟报章,以答高命,道涂朝坦,礼币夕行”云。书奏不答。

扬州不设防

柴荣随后下令,使侍卫马军都指挥韩令坤、赵匡胤老爸赵弘殷、白延遇等人率领主力军队奔赴扬州,准备攻打南唐东都扬州。扬州作为南唐东都,战略、政治与经济地位都十分重要,因此城防必然十分坚固。为此柴荣可是冒了将主力军队倾数派去的大风险。可就在先遣斥候前往扬州附近探查归来后,柴荣得知了一个令人难以相信的好消息:扬州不设防!

扬州城四门大开,商人与城市居民进进出出,宛如和平时期。

读史至此,实在是让人感觉难以置信。扬州号称南唐东都,战略地位如此重要,竟然会不设防?历史就在这里出现了充满戏剧性的一幕。城中有埋伏?这是韩令坤,以及在下蔡坐镇的柴荣心中的唯一想法。韩令坤率领大军压境,看到这么一座不设防的扬州城仍然充满谨慎。他先派白延遇率五百骑奔驰入城,就如同一个拿着尼龙绳颤抖着挑开电线的孩子。五百骑出动,城门内外竟仍然人来人往,丝毫没有觉察。韩令坤放下心来:看来扬州,真的没有设防。

周军就这么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扬州城。

南唐东都副留守冯延鲁等到骑兵入城才知道有敌来袭的消息,慌忙剃掉头发匿于寺中,很快被发现,扭送下蔡行在。这冯延鲁也是个人才,本身不具备军事才能,只是一个凭借唱词作对上位的文人,但经常在李璟面前议论军事,搞得李璟真的觉得他很有军事才能。后来在李璟四开边衅之时,冯延鲁被任命于吴越军队交战,自恃看过兵书搞半渡而击,最终大败,兵甲粮草全部为吴越所夺,南唐国库一时为之虚耗。李璟长了一次教训还不够,仍然任命冯延鲁防守扬州,不败才是怪事。

随后,南唐泰州慑于周军占领扬州的兵锋,也主动投降。至此,金陵周围的州郡据点已经逐个被周军拔掉,富庶的扬州为周军提供了粮草等重要战略资源,形成了“以战养战”的良性循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进攻金陵的号角或许确实应当吹响了。

《南唐书·冯延鲁传》:会吴越将余安援兵,自海道至白浦,将舍舟,而泞淖不可行,方布竹筚登岸,我军曹射之,筚不得施。延鲁曰:“弘义不降,恃此援耳,若麾我军稍退,使吴越兵至半地,尽剿之,城立降矣,裨将孟坚争曰:援兵已陷死地,将尽力与我战,胜负殆未可知,延鲁不听,顷之,吴越兵至岸,鼓噪奋跃而前,与城中夹击我,延鲁败走,俘馘五千人,孟坚战死,诸军遂大溃,死者万计,委军实戎器数十万。国帑为之虚耗。

阶段总结

如图,此时的局势已经很明朗了。周军先是借冬春之时的枯水优势渡江,拿下了寿州的州辖区;随后以雷霆之势迅速拿下滁州。最后,以滁州为跳板,凭南唐腐败的官僚体制相助,拿下了扬州城,泰州也随之投降,淮南的主要地区基本已全部落入周军之手,周军已经到达了金陵对岸,局势对于后周可谓是相当的有利。可是时间已经进入六月,南方的河水已经逐步进入丰水期,渡河渡江的军事行动逐渐艰难起来,加上后周的水军劣势,使得周军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添加新评论

Dong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