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经济(2): 沙俄经济改革
来自本学期上的苏联与后苏联经济课程笔记。关于本课程的渊源,请参看第一篇。
Relative Backwardness Theory 后发优势理论
后发优势理论是用于解释自19世纪以来,一批后发国家迅速完成工业化的理论,由亚历山大·格申克龙提出。
经济落后的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往往不是简单模仿,而是通过国家干预、金融体系动员、技术引进等方式,采取更为激进的策略,弥补与先发国家之间的差距。
— 亚历山大·格申克龙
作为后发国家,他们可以通过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动员和指令,减少先发国家自下而上式地摸索和浪费;快速地模仿和借鉴先进国家已有的成熟制度和管理经验,少走弯路;利用已有的市场需求和技术扩散实现快速发展;在产业升级的路径上搭便车,直接跳过先发国家经历的某些阶段,如英国纺织业的原始扩张等等。
从农奴制改革开始,沙皇俄国的一系列改革走的便是这条路径,通过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迅速奠定了国家整体的工业化发展基础。
1861 Emancipation Reform 农奴制改革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国内逐渐意识到原有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体系与农奴制度是难以为继的。同时为了缓和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尖锐矛盾,由亚历山大二世皇帝开始推行农奴制改革。
首先是政治上恢复农奴的自由民身份。农奴不再视为领主的私产。
经济上,虽然土地所有权依然属于领主,但政府允许农民赎买土地,通过贷款的方式从领主那里获得土地的所有权。土地价格昂贵,由两种方式来支付:
- 20% 由农民自己来支付
- 80% 由农民以土地为抵押,由国家来垫付,在49年内偿还政府所提供的贷款
由于赎买价格远高于土地的真实价值和农奴的可负担极限,这种赎买在实质上成为了对于农奴的残酷剥削和掠夺。同时,赎买后得到的土地并不会直接移交给农民,而是转交给村社进行分配。农奴还是没有获得实质上的自由。
1892 - 1903 Witte’s Reform 维特改革
维特改革是由沙俄首席财政大臣谢尔盖·维特所主持的近代化改革。其主要目标与方法包括:
- Industrialization with government support 实现政府所支持的工业化改革。
-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投资基础设施建设。
- Protectionism and active foreign trade 贸易保护主义与积极对外贸易,扩大贸易顺差。
- Attracting foreign capital 吸引外国资本。
- introducing of hard currency 引入贵金属货币。在1897年开始,沙俄开始制定俄国金标准,铸币厂开始铸造金卢布,这种卢布一直到俄国内战后仍在使用。
-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农业现代化。
- Elimination of budget deficit 消除财政赤字。
相对来说,维特的近代化改革是比较成功的,成功为俄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俄国的复合增长率达到3.2%(1883-87与1909-13),超过改革前的1.8%。
维特的改革手段可以概括为“雷霆霹雳”。他主张以迅速的方式推行改革措施,这种观念再后来影响了一大批人,他解释这样是为了防止敌对政治势力与既得利益集团的联合形成和阻挠。
“改革必须迅速,否则难以成功。”
— 维特
1906 - 1910 Stolypin’s Reform 斯托雷平改革
斯托雷平改革是由沙俄帝国大臣会议主席彼得·斯托雷平所主持的近代化改革,和维特改革不同的是,他的改革重心主要集中在农业领域。其主要目标包括:
- Reach 100% Literacy 扫盲运动。
- Make peasants owners of land 耕者有其田。
- Promote fast growth of industry with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markets 通过释放国内市场的增长潜力以推动国家工业增长。
其主要措施是:
- 允许并鼓励农民脱离村社,从村社手中获取土地而成为真正的自耕农。
- 允许土地买卖。
- 成立农民土地银行,鼓励农民以低息贷款购买土地。
这次改革总体上是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延续。农奴制改革虽然解除了农奴和领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但是土地在实质上仍然不属于农民,而是属于村社集体。这次改革则摧毁了村社这个制度本身。总体上讲效果相对显著,但是农民离开集体庇护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也让许多农民抵触脱离村社。许多农民由于离开村社经济困窘,加上允许土地买卖,让他们在获得土地后转手又把土地卖给富农。
但从总体来看,斯托雷平成功培养了一批支持沙俄政府的自耕农,缓和了阶级矛盾,但同时一些农民失去土地进入城市,也加剧了统治的不稳定性。
如果斯托雷平的改革能够持续下去,布尔什维克革命将无法成功。”
— 列宁
战前俄国经济概览
自1861年以来,经过数次改革之后,俄国资本主义进程飞速发展,主要有两个值得关注的地方:
本国资本孱弱
战前沙俄全国投资中,外国投资的占比达到20%以上。这一方面反映了沙俄营商环境良好,投资机会丰富,但另一方面,又被认为让国内资本沦为外国的提线木偶。列宁在德时曾经以此对于沙俄政府的经济政策大加批判。
而另外的80%中,还有非常大比重的政府投资。而俄国民间私人资本的投资相对来说则极为孱弱。这反映出战前沙俄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民间投资仍并不活跃。
托拉斯化
随着全球资本主义越来越进入垄断资本主义乃至帝国主义阶段,当时主导俄国投资与公司购买的主要手段愈发转向辛迪加和托拉斯。这表现为由多个银行组成银行团,控制工厂并组成行业性组织,共同参与市场定价,获取更高的议价权与国家订单。由此,在战前,辛迪加和托拉斯成为沙俄时期最常见的企业组织形式。其中,最有名的辛迪加莫过于Prodamet。
Prodamet是一个冶金辛迪加,尤其是钢铁和铁轨制造。其成员企业包括尤佐夫卡冶金联合企业(后来的顿巴斯重工业核心)、布里亚诺夫厂、马克耶夫卡厂等十余家重工业公司,背后是法国与比利时的银行团,但同时与政府关系密切。他们统一产品价格,分配销售市场,控制了沙俄约80%的金属产品出口,形成了现象级别的垄断。
需要注意的是,辛迪加垄断市场,但其高度组织化的组织结构也让革命爆发后的布尔什维克政府极易地轻松接管,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之后计划经济时期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以下部委/托拉斯与企业与部委工业财政计划的基础。